近日,13家知名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召集下與 媒體見面,就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建設進行溝通,這13家車企包括一汽、上汽、長安、北汽、廣汽、華晨、中國重汽、江淮、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力帆。不 少企業都談到了最近備受關注的自主品牌12連降問題,也就是中國品牌乘用車整體的場份額持續12個月下滑。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汽車企業又該如何扭轉頹勢?
在面對記者時,不少企業都表示中國品牌乘用車和國際車企相比確實還有差距,但是不少中國車企的核心產品的銷售量和銷售額都處在增長狀態,輿論憑12連降就說中國品牌一無是處,不客觀。一汽集團的代表介紹說:
一汽代表:我們查了一下數據自主品牌10萬塊錢以上的,大約是12個車型自主品牌,平均銷上350臺,一個月平均銷上350臺,大部分車型都是 二三百臺,但是奔騰通過換代之后,通過技術升級通過品質的改善,說9月份這個會突破3千臺,這就是自主品牌實實在在的進步,B50現在也能夠維持在 6500臺,包括X80這個都是在七千臺左右的水平,14萬、16萬的價格,這些東西都是說明我們在進步。
而對于奇瑞旗下的新品牌觀致,奇瑞的代表說:
奇瑞代表:觀致這一塊就是說因為本來他的基數就不大,他能夠從月銷三百、四百、五百,現在增加到七百、八百我覺得每月都在往上走。
對于十二連降,有資深汽車評論人也分析了原因。
汽車商報執行總編陳喆:如果單從數字來講,那么12連降的這個數據確實挺觸目驚心的,第一方面是我們市場競爭方面更加的激烈,那么傳統的合資汽 車企業的產品在逐漸的下探,在打壓自主品牌,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自主品牌主動尋求產品向上,放棄一些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所造成的,比如說 奇瑞砍掉了很多其他的一些低端的產品,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他認為是值得開發的,或者其他有競爭力的產品。那么最后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市場份額的下降或者銷量 的下降,但是他利潤卻是上漲的,還有一個原因是政策方面的原因,因為大城市的限牌限購的政策對自主品牌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不過,自主品牌的車企們也坦言,自己確實還有問題需要面對,合資品牌在價格上的擠壓,讓國產汽車很難受。價格曾經是自主品牌攻城拔寨的利器,這樣的好日子如今已經一去不返。而導致自主品牌無法與合資品牌相抗衡的,首先就是技術儲備不足。
車企代表:現在剛投放的卡羅拉這個發動機,1.8自然吸氣,現在是7.2升,但是它為了達到世界燃油線值,他技術儲備一點點釋放可以做到5.2升,這是非常了不得的,這就是大品牌和技術這方面的一種儲備,香港我們自主品牌在這方面儲備明顯的不足。
另外,賣東西吆喝至關重要,而長安汽車的代表坦言品牌營銷費用不足也是打不過合資和外資的重要原因。
長安代表:不就是在于合資里邊的品牌投入,肯定不如奧迪、大眾、日產,但是我就拿福特的數據來比,我們的宣傳費用可能就只有福特的六分之一、七分之一,如果單一到每一個產品,我們可能只有它們的十分之一。差距是非常巨大的。